探寻James H跨国抗战情谊的寻人之旅

2024-12-2736

在历史的长河中,抗日战争时期那一段段英勇无畏且充满国际合作精神的故事,犹如璀璨星辰,永远闪耀着光芒。而我们此次踏上的,便是一场追寻其中一颗独特星辰——“James H. Comh...t”的艰难旅程。


   回溯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,新四军如同钢铁长城屹立在华中大地。当美军飞行员们驾驶战机穿梭于日军的枪林弹雨,执行着轰炸日军基地与军用据点的危险任务时,许多人因各种突发状况被困敌后。陈纳德的“美国援华志愿航空队”更是日军的眼中钉,频繁遭受袭击。在这样的危难时刻,新四军秉持着共同抗日的大义,毫不犹豫地发动根据地军民,全力投入到营救美国飞行员的行动中。


   新四军七师在皖中的那次营救行动,成为了这段历史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。被救的这位美国飞行员,幸运地被当时负责宣传工作的吴耘用画笔定格了面容。那幅素描,不仅仅是一幅简单的画像,它承载着深厚的跨国抗战情谊,记录着一位异国英雄在生死边缘被拯救的瞬间。飞行员在画像上签下“James H. Comh...t”,仿佛留下了一把解开历史谜团的钥匙,然而这把钥匙却至今未能完全开启那扇通往真相的大门。



这幅珍贵的素描随后在《战斗报》与《苏中报》上刊登,它像一只无形的手,跨越国界,将新四军的文化工作、英勇事迹以及与国际友人并肩作战的决心传递给了更多人,极大地提升了新四军在国际上的影响力。但随着时间的无情流逝,岁月的尘埃渐渐掩埋了这段故事的后续。尽管新四军七师的后人借助现代先进的 AI 技术,翻遍无数资料,苦苦探寻,可“James H. Comh...t”及其后人依旧如石沉大海,杳无音讯。


   如今,我们站在新时代的起点,怀着对先辈们的崇敬与对历史的敬畏,诚挚地向中美各界朋友发出呼吁。让我们携手共进,共同寻找这位与我们父辈一同浴血奋战的英雄及其后裔,续写那段因战争而中断的传奇篇章,让这份在战火中铸就的情谊在现代社会中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,成为连接中美两国人民心灵的又一座坚固桥梁。



吴耘先生简介


      吴耘(1922~1977)中国著名艺术家,解放区木刻钞票母版的创作者、近代版画家、漫画家。出生于上海, 年仅16岁就开始在《申报》等报刊上发表赞扬十九路军奋勇抗战等进步漫画,1939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读书。1940年投笔从戎,去盐城加入中国新四军,参与了中国人民的抗日与解放战争。历任新四军挺进纵队战地服务团美术组长、鲁艺华中分院美术系干事、新四军军部鲁艺工作团美术组长、华中《新华报》和七师政治部《武装报》编辑、皖中《大江报》美术编辑、七师政治部宣传科干事、七师政治部文工团美术股长、山东军区《山东画报》记者和编辑; 吴耘先生曾与亚明等合作《刀与笔》木刻小册子出版、创作有木刻《不让鬼子来抢粮》、连环画《红军妈妈》、漫画《难兄难弟》等。


       吴耘先生是新四军《抗日货币以及邮票》母版的制作者,在抗日战争时期,为了对抗日伪政权的经济战争,吴耘设计和创作了根据地钞票母版,创造性的把解放区钱币刻成一幅幅抗日民主宣传品,表现了军民合作英勇抗日等情景,配合文字、印章、防伪等内容,极具时代感与收藏价值。


        1949年5月随部队回到上海,先后任职为上海市军管局美术组组长、《华东画报》美术组长、华东人民出版社《工农画报》科长、《漫画》杂志编委和编辑部副主任、中国美术馆展览陈列部副主任、全国美术创作展览工作小组组员等,发表有《把胜利的旗帜插遍全中国》、《老店新开》、《四季平安》等作品,并在1950年12月,由《解放日报》社编辑出版了吴耘、杨可扬、赵延年、黎冰鸿、黎鲁的集体创作漫画集。代表作有系列连环漫画《故事新画》、《成语故事》,出版有《吴耘美术作品选》、《婚姻法图解通俗本》、《土改素描集》,多次在《人民日报》、《光明日报》、《漫画》、《展望》等报刊、杂志发表了大量的作品。


为民而画描绘鱼水情,以笔为刀刻出世间行!


      吴耘先生参与过中国抗日与解放战争,他的画作具有很高的时代价值,用自己的画笔记录下整个时代的变迁,承载着历史的记忆,厚重而充满艺术性,是整个时代的缩影。  吴耘先生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,不拘一格,包括了版画、漫画、宣传画、石版画、速写、素描、皮影戏等等。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背景下,他用画笔记录下许多中国40年代到70年代的历史性事件和变迁。从他的画作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他深入基层、脚踏实地、勇敢、忠诚、睿智,为抗日奋不顾身,为共和国鞠躬尽瘁的高尚品格。